第一部分:选择河南大学法学专业的理由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河南大学法学学科始于1907年的河南法政学堂,开创中原法学教育先河,也是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110多年来,始终秉持传承优秀法律文化、传播先进法治思想的办学理念,累计培养优秀法治人才数万人,并涌现出罗梦册、杜元载、杨鸿烈、姚雪垠等杰出师生代表。其中,吴祖谋先生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其主编的《法学概论》是我国法学教育启蒙教材,引导莘莘学子走上学习法学的康庄大道。
平台完备,师资雄厚。河南大学法学学科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研究基地、河南省人大立法基地、河南省政府立法联系点、河南法治政府研究院、河南省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CTTI来源智库——犯罪控制与刑事政策研究所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得B-,在2023年河南本科高校专业评价中获评B,均排名全省第2位。学院由我国著名法学家郝铁川教授担任名誉院长,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师资队伍,其中,省特聘教授1人,省中青年法学家3人,校特聘教授1人、黄河学者2人,省高层次人才、省教育厅学科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省青年骨干教师等20余人,教授、副教授近50人,研究生导师近60人,多人担任省人大、省委、省政府等单位的法律顾问或咨询专家。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河南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确立了交叉融合、特色发展、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在重点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知识结构合理的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基础上,开设校级“卓越法治人才计划”实验班和院级“涉外法治人才”“知识产权创新法治人才”实验班,着重培养适应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要求的复合型、涉外与创新型等多类型卓越法治人才。
活动丰富,知行合一。河南大学法学院不但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还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社团生活。在这里,你可以加入辩论协会,在“卓越杯”“中原崛起杯”等赛场上唇枪舌剑,一展风采;你可以参加理律杯、Jessup等国内外知名模拟法庭竞赛,碰撞思维,收获满满;你还可以加入“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河南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与“河南省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河南大学法律服务中心,服务社会,践行正义……每一次历练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使同学们一步步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第二部分:专业问答
Q1:法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法学是以法、法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是关于法律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门学问。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法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运用于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学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法学小可明辨是非,维护自身权益,大可经国济世、匡扶社会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Q2:法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法学专业本科核心采取“1+10+X”分类设置模式。“1”指“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10”指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门专业必修课,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X”指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具体到我校,主要包括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与环境资源法。
Q3: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Q4:学习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掌握法学类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Q5:在法学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一是在初学法律时可能会感到体系繁杂、法条枯燥、理论抽象。面对海量的法律条文与理论,如何从一名法学的门外汉到初步形成自己的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可能会经历一个迷茫、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
二是理论与实践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贯通。即使学习了大量的法学知识,但在遇到真实的案件时,也可能会感觉到“无从下手”,难以捅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因此,如何将白纸黑字的法条导向具体案例,如何用法律人的思维看待案件,将法律知识赋予血肉而不流于表面,是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积累才能逾越的障壁。
三是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法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伦理性。在解决具体案件时,往往不能只依靠法律条文,还需要考虑天理与人情,最终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大学生们普遍涉世未深,性格单纯,需要多学习其他领域知识,多和他人打交道,多了解现实社会,如此才能更好地适用法律。
Q6:社会上对法学专业存在那些理解误区?
不太了解法律专业的人,可能会认为学习法律就是死记硬背法条,枯燥乏味。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研习法律,固然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对法条背后蕴含的法律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否学好法学的关键绝不在于记忆力的强弱,而在于法律思维的养成。此外,可能还有人会认为法学专业的就业率低,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但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后劲十足的长线专业。只要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就业前景就会一片光明。
第三部分:专业深造与就业前景
法学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主要包括下列选择:一是法官、检察官等公务员。多数学子会选择报考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或其他政府部门。这些岗位专业对口,社会地位高,稳定有保障,是法学学子的首选。二是律师。律师虽然不在体制内,但时间相对自由,挑战性强,整体收入也较高。三是公司法务。主要服务于公司企业的法务部、法律咨询部、合规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专门处理企业所涉及的法律事务。除上述主要就业方向外,社会其他领域也对复合型法律人才具有较大需求,如公证、会计、审计、证券、法治宣传、环境评估、司法鉴定等行业。四是升学深造。近年来,多人考取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名校法学研究生,考研率维持在30%左右。2024年,法学院共有67名优秀学生成功“上岸”,其中推免硕士研究生3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