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信息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赵晓耕教授、南京大学张仁善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时间   2025-03-31

3月3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赵晓耕教授、南京大学法学院张仁善教授受邀做客河南大学法学院,在第一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分别作主题为“传统法的当代价值”和“近代法律精英的法权意识”的学术讲座。本期讲座由河南大学法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岳红强主持,法学院众多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两场讲座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法律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为与会者带来了深刻的学术启发。

第一场讲座中,赵晓耕教授以独到的文化视角,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讲座从“法律”二字的古文字演变切入,通过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形态变化,揭示了中华法系“礼法合一”的文化基因。赵晓耕教授特别指出,中国古代的“法”字包含“水”“廌”“去”三个部分,分别象征公平、正义和去除邪恶,这种造字智慧本身就体现了深厚的法律思想。在探讨传统法的制度价值时,赵晓耕教授重点分析了“德主刑辅”的治理理念。他通过《唐律疏议》中的具体条款,展示了中国古代如何将道德教化与法律惩戒有机结合。同时,他还比较了中西方法律传统的差异,指出中国传统法更注重实质正义而非形式正义,这一特点对完善当代司法制度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场讲座中,张仁善教授以丰富的历史档案和生动的案例,系统梳理了近代中国法律人为维护国家司法主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指出,从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确立领事裁判权开始,到1943年《中美新约》最终废除这一不平等制度,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抗争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以王宠惠、顾维钧为代表的法律精英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国际舞台上据理力争,最终在开罗会议上成功确保台湾回归中国版图。张仁善教授认为,这些法律先驱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更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的奋斗历程对当代法律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与谈环节,与会师生陆续就“如何平衡法律国际化与本土化”“传统法在现代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等问题与两位教授展开热烈交流。岳红强院长对本期讲座进行总结,两场讲座虽然视角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法律人应有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张仁善教授展现了法律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使命担当,赵晓耕教授则启发我们以更辩证的态度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本期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