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信息 >>正文

北京理工大学李寿平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时间   2025-03-30

撰稿:高明拳  摄影:崔书馨

3月29日晚,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寿平受邀做客河南大学法学院,在第一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题为“美国出口管制新趋势及中国的法治应对”的学术讲座。本期讲座由河南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胜强主持,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亚芸担任与谈人,法学院众多学生积极参与讲座。

IMG_6299

讲座伊始,李寿平教授回顾了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历程。他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一战、二战期间(1917-1945):以临时性措施为主,通过《与敌国贸易法》《促进和加强国防法》限制与敌对国的经贸活动;第二,冷战期间(1949-1991):以“遏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出口管制制度,通过《1949年出口管制法》《1979年出口管理法》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管制;第三,“一超多强”格局期间(1991-2017):以“防扩散”为核心,聚焦高新技术和武器技术,推动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瓦森纳安排”等;第四,多极化格局期间(2017至今):以“围堵中国”为核心,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等法案,强化对华技术封锁。具体到对华出口管制方面,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已从全面禁运(1949-1972)逐步演变为战略化精准打压(2016至今),并借助盟友构建多边遏制平台。

IMG_6270

随后,李寿平教授详细分析了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的阶段性特征及新趋势: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前的全面禁运到奥巴马时期的放松管制,再到特朗普政府以来的“战略化管制”,限制范围从传统领域扩展至5G、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体现出“精准打击、手段协同、泛化国家安全”的新趋势。最后,李寿平教授从国际法角度批判美国政策的非正当性。一方面,美国滥用GATT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将技术竞争泛化为“国家安全威胁”,违背了WTO“善意原则”及“必要性”要求;另一方面,美国实行的单边主义,既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又加剧了全球供应链断裂。

与谈环节,陈胜强副院长结合李寿平教授的讲座内容,提出美国对华打压是全方位的,中国需加快立法完善与人才培养,以应对长期博弈。他呼吁学子提升专业素养,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力量。陈亚芸老师认为,中美博弈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法律手段需与外交、科技等政策协同推进。她同样认为,人才培养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李寿平教授作补充回应,技术竞争的本质是政治博弈,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通过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实现突围。最后本期讲座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